欢迎光临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

1958年大炼钢铁浪费巨大得不偿失导致10%左右农作物没有收回

来源:hth华体育app官网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13 03:11:45  人气:506

  时下,一些常将对历史的反思误解为“抹黑”。这种错误的看法,除了别有用心者的误导外,还反映出大众对历史知识的匮乏。因此,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,特别是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,显得很重要。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教育主管部门规定,无论是中学、大学,还是研究生教育,都必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。强化历史知识的学习,培养具备反思能力的人才,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建设强国的必然要求。

  1958年8月,召开。在会议中,有一项决议引人注目,那就是确定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,达到1070万吨。此决议将推向了高潮。

  当时的钢产量在前八个月仅为400万吨,要实现这一翻番目标,剩下的四个月里一定得完成600到700万吨的炼钢任务。高指标虽易于提出,但实际上却极难实现。我国的钢铁工业当时生产能力有限,1070万吨的任务根本没办法完成。同时,电力、煤炭、采矿、运输等有关部门的生产能力也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炼钢需求。

  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要在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内完成三分之二的任务,显然极为困难。

  为了确保完成钢铁任务,提出让各地的亲自挂帅,发动群众,全面进行全民炼钢。1958年8月25日至31日,召开了地方负责工业的领导会议,研究并落实以钢铁为核心的工业生产计划。

  会议一无所顾,明确要求全力保证“钢铁元帅升账”,规定所有行业和生产都要为钢铁翻番任务让路,首先要满足炼钢需求,其次满足发电设备制造,再次满足机床制造,最后才考虑别的工业生产。

  为了动员全党全体人民投入大炼钢铁,将1070万吨的钢产量指标写入了会议公报《号召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》,要求全民立即行动,为完成这一目标,各地各部门必须将钢铁生产放在首位,其他工作必须“停车让路”,全力保障钢铁生产。

  由于采取了极为激进的措施和手段,大炼钢铁的运动迅速席卷全国,慢慢的变多的劳动力投入到这一运动中。到了8月底,大炼钢铁的参与人数已达到几百万人,9月底飞速增加到5000万,10月底更是突破6000万,年底时参与人数已达到9000万左右,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。小高炉、土高炉的数量也迅速增长,8月底为17万座,9月底增至60多万座,10月底猛增至几百万座。工厂、公社、机关、学校纷纷建立土高炉,简直是“村村点火,家家冒烟”。

  即使条件极为困难,也要尽力去建。没有条件时,就想办法创造条件。缺少原料和焦煤,就用普通煤炭代替;煤炭不够,就砍伐树木烧成木炭;没有矿石,就砸家庭铁锅和其他铁器作为原料,甚至有些地方连门锁和门把手也被拆卸下来,拿去炼铁。人们抱着“大同社会”即将来临的幻想,认为“夜不闭户”已成现实。

 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冲刺,再加上浮夸虚报,年底时宣布钢产量达到了1108万吨,生铁达到了1369万吨。虽然上设定的钢产量翻番目标最终实现,但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破坏却是巨大的,甚至难以估量。

  首先,人力、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极为严重。1958年炼出的钢和铁,由于含硫量过高,根本没办法使用。据说合格的钢仅有800万吨,合格的铁也只有900多万吨。即使到今天,某些地方仍能看到当年大炼钢铁留下的巨大铁疙瘩,这些完全是废品,毫无用处,造成了巨大的浪费。

  土法炼铁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,还滥开滥采煤炭和矿石,砍伐了大批树木,甚至拆毁铁器,损失无法估量。例如,在河南大别山区,部分县区在运动中几乎把林木砍伐殆尽;在四川长江上游,毁坏的林木面积达到几十万亩,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,带来了深远的后果。

  其次,过度的基本建设和不合理的积累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不平衡。为完成钢铁生产任务,钢铁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急剧扩张,同时与钢铁相关的煤炭、电力、运输等行业的建设也在大幅度的增加。1958年,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57年的151.23亿元猛增至279.06亿元,增长幅度高达84.53%。这种过高的积累率挤占了大量消费资源,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。

  最后,大炼钢铁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。根据后期统计,1958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54.8%,其中重工业的产值增长了78.8%,但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2.5%。由于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到炼钢铁等工业领域,农村劳动力大量短缺。正如彭老总所说,“谷撒地,薯叶枯,青壮劳力炼铁去,割禾童与姑。”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,很多农作物在秋季无人收割,烂在了地里。根据统计,农村工作部至少有10%的农作物没有正真获得收割。